央行“适度宽松”的货币政策表态,长远来看,将助力经济持续向好,并推动物价合理回升,这对债券收益率形成向上的影响。
央行近期再次出手,提醒市场关注长债利率风险。
据记者了解,12月18日上午,央行约谈了在债市行情中表现激进的金融机构,并提出了包括密切关注自身利率风险、提升投研能力、强化债券投资稳健性等多项要求。
当天午后开盘,国债期货普遍下跌,其中30年期国债期货跌幅最大,一度下跌超1.7%,创下10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。收盘时,30年期主力合约下跌0.44%,10年期下跌0.10%,5年期下跌0.02%,2年期持平。
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曾公开指出,在债券市场上,需要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评估市场状况,对部分主体持有中长期债券的久期错配和利率风险保持关注,以避免风险累积。
债市震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
近期债市走势进入震荡模式,市场将其比喻为收益率寻底之旅。短短数日,10年期国债利率从2%跌至1.8%,接近1.7%的整数关口,30年期国债也降至2%下面。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在推动呢?
光大证券固收首席张旭指出,一个原因是银行贷款形成的利息收入随时间积累,而当前新发放贷款对今年利润的增厚作用有限,同时债券市场存在赚钱效应,导致个别银行激进地通过利率债市场博取利润,这可能会降低其通过发放贷款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性。
国海证券固收首席靳毅总结称,10Y的主力买入机构由基金转向银行,30Y的主力买入机构则是基金和保险。靳毅认为,基金在本轮行情中抢跑动力强劲,配置主要集中在利率债上,对10Y和30Y利率债净买入量远超季节性,持仓久期明显拉长。保险则在持续积极配置地方债的同时,本周也开始加仓超长国债。此外,近两周,大行整体增配了5-7Y、7-10Y利率债,规模不低,成为成交主力之一,整体持仓久期有所增加。
央行约谈了部分交易激进的金融机构,提出了一系列要求,包括密切关注自身利率风险等风险状况,提高投研能力,加强债券投资稳健性;依法合规开展投资交易。央行已严厉查处了一批涉嫌违规行为的机构,并保持常态化的执法检查,对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。
宽货币信号如何影响债市?
今年以来,债券市场多次表现出超预期调整的特征。市场分析认为,近期重要会议释放的宽货币信号对债券市场上涨起到了支撑作用。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最新表述是“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”,包括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,适时降准降息,保持流动性充裕,使社会融资规模、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、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。
华安证券研究观点认为,在降息预期和年末抢跑情绪的影响下,利率持续创新低。从历史复盘来看,往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的债市通常出现超10个基点的下行,同时应考虑到利率在创新低过程中不断突破止盈压力向下,债市或已充分交易降息预期,因此短期债市阶段性震荡的可能性更大。
张旭指出,上述会议不仅提出要“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”,还强调要“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”,这两者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方向相反。近段时间以来,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市场主体的预期较7、8月有所改善,且现阶段债券市场的估值并不便宜。
张旭表示,财政政策的发力对债券市场是偏负面的,因为它不仅会扰动债券市场的供需关系,还会影响投资者对经济基本面的预期。货币政策的种类繁多,其中一部分政策有助于推动债券收益率下行,而其余政策则不会。例如,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债券市场走势的影响有限,且其宽信用的作用还会推高债券收益率。
另有市场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,货币政策“适度宽松”的表态,长期看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,促进物价合理回升,基本面向好对债券收益率是有向上影响的。
后续行情如何演绎?
在央行约谈部分交易激进的金融机构的消息发酵后,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迅速抬升。后续行情又将如何演绎?
综合市场分析,影响债券收益率的因素众多,但债券走势主要由投资者对货币政策和经济基本面的预期所决定,且经济基本面是货币政策最根本的影响因素。
近段时间以来,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市场主体的预期较7、8月有所改善。例如,11月制造业PMI中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.7%,连续两个月回升,表明多数制造业企业对未来市场信心有所增强。
对于后续走势,靳毅认为,短期内债市无明显利空,做多情绪可能仍占上风,但考虑到当前较低的点位,持续快涨的空间也相对有限,收益率可能会在惯性下继续下行,之后维持窄幅震荡。
张旭认为,明年政策利率会进一步下行,幅度可能还不小。但若近期政策利率不降,经济金融数据又进一步改善,市场会不会对债券进行重定价则是个问题。因此,此时宜注意控制久期风险。